解析B^2新版技术路线图:比特币链下DA与验证层的必要性

2024-03-15 230 技术

作者:Faust;来源:极客web3

B^2 Hub:比特币链下的通用DA层与验证层

如今的比特币生态可谓是一片机会与骗局共存的蓝海,这个因铭文之夏而焕发生机的全新领域简直是一片肥沃的处女地,到处都弥漫着金钱的气息。随着今年1月比特币Layer2如雨后春笋般集体涌现,这片原本如荒芜原野的土地瞬间就成为了无数造梦者的摇篮。

但回归到最本质的问题:什么是Layer2,人们似乎始终没有达成共识。侧链是吗?索引器是吗?搭个桥的链就叫Layer2吗?一个依赖于比特币和以太坊的简易插件,可不可以当做一个Layer?这些问题就像一组难解的方程式,始终都没有一个确切的结局。

而按照以太坊和Celestia社区的思路,Layer2只是模块化区块链的特殊情况,在这种情况下,所谓的“二层”与“一层”之间会存在紧密的耦合关系,二层网络可以很大程度,或一定程度继承Layer1的安全性。至于安全性这个概念本身,可以拆解为细分的多个指标,包括:DA、状态验证、提款验证、抗审查性、抗重组等。

由于比特币网络本身存在诸多问题,其天生不利于支持较完备的Layer2网络。比如在DA上,比特币的数据吞吐量远低于以太坊,以其平均10min的出块时间来计算,比特币最大的数据吞吐量仅为6.8KB/s,差不多是以太坊的1/20,如此拥挤的区块空间自然而然造就了高昂的数据发布成本。

解析B^2新版技术路线图:比特币链下DA与验证层的必要性

(比特币区块里的数据发布成本,甚至可以达到每KB 5美元)

如果Layer2直接把新增的交易数据发布到比特币区块里,既不能实现高吞吐量,也不能实现低手续费。所以要么就通过高度压缩,把数据尺寸压缩的尽可能小,再上传到比特币区块。目前Citrea采用了这种方案,它们声称,将把一段时间内的状态变化量(state diff),也就是多个账户上发生的状态变更结果,连同对应的ZK证明,一起上传到比特币链上。

这种情况下,任何人都可以从比特币主网下载state diff 和ZKP,验证其是否有效,但上链的数据尺寸却可以轻量化。

解析B^2新版技术路线图:比特币链下DA与验证层的必要性

前Polygon Hermez的白皮书中,说明了上述压缩方案的原理)

这种方案在极大程度压缩了数据尺寸的同时,最终还是容易遇到瓶颈。比如,假设在10分钟内发生了几万笔交易,使得上万个账户发生了状态变更,你最终还是要把这些账户的变化情况,汇总上传到比特币链上。虽然比起直接上传每笔交易数据,要轻量很多,但还是会产生很可观的数据发布成本。

所以很多比特币Layer2干脆就不把DA数据上传到比特币主网,直接采用Celestia等第三方DA层。而B^2采用了另一种方式,直接在链下搭建一个DA网络(数据分发网络),名为B^2 Hub。在B^2的协议设计中,交易数据或state diff等重要数据存放于链下,只向比特币主网上传这些数据的存储索引,以及数据hash(其实是merkle root,为了表述方便说成数据hash)。

这些数据hash和存储索引,以类似铭文的方式写入到比特币链上,只要你运行一个比特币节点,就可以把数据hash和存储索引下载到本地,根据索引值,能从B^2的链下DA层或存储层中,读取到原始数据。根据数据hash,你可以判断,自己从链下DA层获取的数据是否正确(能否和比特币链上的数据hash相对应)。通过这种简单的方式,Layer2可以避免在DA问题上过度依赖比特币主网,节约手续费成本并实现高吞吐量。

解析B^2新版技术路线图:比特币链下DA与验证层的必要性

当然,有一点不可忽视,就是这种链下的第三方DA平台有可能搞数据扣留,拒绝让外界获取到新增的数据,这种场景有一个专用术语,叫“数据扣留攻击”,可以归纳为数据分发中的抗审查问题。不同的DA方案有不同的解决办法,但核心宗旨,都是要把数据尽可能快、尽可能广泛的传播出去,防止一小撮特权节点控制着数据获取权限不放。

按照B^2 Network官方新的路线图,其DA方案借鉴了Celestia。在后者的设计中,第三方的数据提供者会不断的向Celestia网络提供数据,Celestia出块者会把这些数据片段,组织为Merkle Tree的形态,塞到TIA区块里,广播给网络里的Validator/全节点。

由于这些数据比较多,区块比较大,大多数人运行不起全节点,只能运行轻节点。轻节点不同步完整区块,只同步一个区块头,写有Mekrle Tree的树根Root。

轻节点仅凭区块头,自然不知道Merkle Tree的全貌,不知道新增数据都有什么,无法验证数据是否有问题。但轻节点可以向全节点索要树上的某个叶子leaf。全节点会按照要求,把leaf和对应的Merkle Proof,一并提交给轻节点,让后者确信,这个leaf的确存在于Celestia区块里的Merkle Tree上,而不是被节点凭空杜撰出的虚假数据。

解析B^2新版技术路线图:比特币链下DA与验证层的必要性

解析B^2新版技术路线图:比特币链下DA与验证层的必要性

(图源:W3 Hitchhiker)

Celestia网络里存在大量的轻节点,这些轻节点可以向不同的全节点发起高频的数据采样,随机性的抽选Merkle Tree上的某几个数据片段。轻节点获取到了这些数据片段后,也可以传播给他能连接到的其他节点,这样就可以快速的把数据分发给尽可能多的人/设备,以此来实现高效的数据传播,只要足够多的节点都能快速获取最新的数据,人们就不用再信任一小撮数据提供者,这其实就是DA/数据分发的核心目的之一。

当然,仅凭上面描述的方案,还是存在攻击场景,因为它只能保证数据分发时,人们都能快速获取到数据,但无法保证数据的生产源头不作恶。比如,Celestia出块者可能在区块里掺杂一点垃圾数据,人们即便获取了区块中的全部数据片段,也无法还原出“本应包含”的完整数据集(注意:这里“本应”这个词很重要)。

进一步说,原始数据集中可能有100笔交易,其中某笔交易的数据没有被完整传播给外界。这时,只需要隐藏1%的数据片段,外界就无法解析出完整数据集。这正是最早的数据扣留攻击问题中,所探讨的场景。

其实,根据这里描述的场景来理解数据可用性,可用性这个词描述的是区块里的交易数据是否完整,是否可用,能否直接交由其他人去验证,而不是像很多人理解的那样,可用性代表区块链历史数据能否被外界读取到。所以,Celestia官方和L2BEAT创始人曾指出,数据可用性应该改名为数据发布,意指区块里是否发布了完整可用性的交易数据集。

解析B^2新版技术路线图:比特币链下DA与验证层的必要性

Celestia引入了二维纠删码,解决上面描述的数据扣留攻击。只要区块里包含的 1/4 的数据片段(纠删码)有效,人们就可以还原出对应的原始数据集。除非出块者在区块里掺杂 3/4 的垃圾数据片段,才能让外界无法还原出原始数据集,但这种情况下,区块里包含的垃圾数据太多了,很容易就会被轻节点们检测出来。所以对于区块生产者而言,还是不要作恶来的更好些,因为作恶几乎很快就被无数人察觉到。

解析B^2新版技术路线图:比特币链下DA与验证层的必要性

通过前面描述的方案,可以有效防止“数据分发平台”出现数据扣留,而B^2 Network未来会以Celestia的数据采样作为重要参考,可能结合KZG承诺等密码学技术,进一步降低轻节点执行数据采样和验证的成本。只要执行数据采样的节点足够多,就能让DA数据的分发变得有效且去信任。

当然,上述方案只解决了DA平台自身的数据扣留问题,但在Layer2的底层结构中,有能力发动数据扣留的不止DA平台,还有排序器(Sequencer)。在B^2 Network乃至大多数Layer2的工作流程中,新增数据是由排序器Sequencer产生的,它会把用户端发来的交易汇总处理,附带这些交易执行后的状态变更结果,打包成批次(batch),再发送给充当DA层的B^2 Hub节点们。

如果排序器一开始生成的batch就有问题,就还存在数据扣留的可能性,当然还包括其他形式的作恶场景。所以,B^2 的DA网络(B^2 Hub)收到排序器生成的Batch后,会先对验证Batch的内容,有问题就拒收。可以说,B^2 Hub 不但充当了类似于Celestia的DA层,也充当了链下的验证层,有点类似于CKB在RGB++协议中的角色。

解析B^2新版技术路线图:比特币链下DA与验证层的必要性

(不完整的B^2 Network底层结构图)

按照B^2 Network最新的技术路线图,B^2 Hub在收到并验证了Batch后,只保留一段时间,过了这个窗口期,Batch数据就会被过期淘汰,从B^2 Hub节点本地删除掉。为了解决类似于EIP-4844的数据淘汰及丢失问题,B^2 Network设置了一组存储节点,这些存储节点会负责永存Batch数据,这样一来,任何人在任何时候,都可以在存储网络中搜索到自己需要的历史数据。

不过,没有人会平白无故的运行B^2存储节点,如果想让更多人来运行存储节点,增强网络的去信任程度,就要提供激励机制;要提供激励机制,就要先想办法反作弊。比如,假如你提出了一套激励机制,任何人在自己的设备本地存储了数据,就可以获取奖励,可能有人在下载了数据后,又偷偷的把一部分数据删掉,却声称自己存储的数据是完整的,这就是最常见的作弊方法。

Filecoin通过名为PoRep和PoSt的证明协议,让存储节点向外界出示存储证明,证明自己在给定时间段内的确完整的保存了数据。但这种存储证明方案需要生成ZK证明,且计算复杂度很高,对存储节点的硬件设备会有较高要求,可能不是一个经济成本上可行的方法。

在B^2 Network的新版技术路线图中,存储节点会采用类似于Arweave的机制,需要争夺出块权来获取代币激励。如果存储节点私自删除了一些数据,则其成为下一个出块者的概率会降低,而保留数据最多的节点,越有可能成功出块,获取到更多的奖励。所以对于大多数存储节点而言,还是保留完整的历史数据集比较好。

当然,有激励的不只是存储节点,还包括前面提到的B^2 Hub节点,按照路线图,B^2 Hub会组建成一个Permissionless的POS网络,任何人只要质押了足够多的Token,就可以成为B^2 Hub或存储网络中的一员,通过这种方式,B^2 Network尝试在链下打造去中心化的DA平台及存储平台,并在未来集成B^2 以外的比特币Layer2,搭建通用的比特币链下DA层与数据存储层。

ZK与欺诈证明混用的状态验证方案

前面我们阐述了B^2 Network的DA解决方案,接下来我们将重点讲述其状态验证方案。所谓的状态验证方案,就是指Layer2如何保证自己的状态转换足够“去信任”。

解析B^2新版技术路线图:比特币链下DA与验证层的必要性

前面我们曾提到,在B^2 Network乃至大多数Layer2的工作流程中,新增数据是由排序器Sequencer产生的,它会把用户端发来的交易汇总处理,附带这些交易执行后的状态变更结果,打包成批次(batch),发送给Layer2网络中的其他节点,包括普通的Layer2全节点,以及B^2 Hub节点。

B^2 Hub节点在收到Batch数据后,会解析其内容并做出验证,这里就包含了前面提到的“状态验证”。其实状态验证,就是验证排序器生成的Batch中,记录的“交易执行后的状态变化”是否正确。如果B^2 Hub节点收到了包含错误状态的Batch,会将其拒收。

其实,B^2 Hub本质是一条POS公链,会有出块人和验证人、的分野。每隔一段时间,B^2 Hub的出块人会生成新的区块,并传播给其他节点(验证人),这些区块里包含了排序器提交的Batch数据。剩下的工作流程和前面提到的Celestia有些许类似,有很多外部的节点,频繁的向B^2 Hub节点索要数据片段,在这个过程中,Batch数据会被分发给很多节点设备,也包括前面提到的存储网络。

B^2 Hub中存在名为Committer(承诺人)的可轮换角色,它会把Batch的数据hash(其实是Merkle root),以及存储索引,以铭文的形式提交到比特币链上。只要你读取到这个数据hash和存储索引,就有办法在链下的DA层/存储层获取到完整的数据。假设链下有N个节点存放着Batch数据,只要其中1个节点愿意对外提供数据,就能让任何人获取到它需要的数据,这里的信任假设是1/N。

解析B^2新版技术路线图:比特币链下DA与验证层的必要性

当然,我们不难发现,上述过程中,负责验证Layer2状态转换有效性的B^2 Hub,是独立于比特币主网的,只是一个链下的验证层,所以这个时候,Layer2的状态验证方案,在可靠性上无法等价于比特币主网。

一般而言,ZK Rollup可以完整的继承Layer1的安全性,但目前比特币链上只支持一些极为简单的计算,无法直接验证ZK证明,所以还没有哪个Lay\er2可以在安全模型上等价于以太坊的那种ZK Rollup,包括Citrea和BOB等。

目前看来,“比较可行”的思路是BitVM白皮书中所阐述的那样,复杂的计算过程挪到比特币链下,仅在必要时把某些简单的计算挪到链上进行。比如验证ZK证明时产生的计算痕迹,可以公开,交由外界去检查。如果人们发现其中某个比较细微的计算步骤有问题,就可以在比特币链上验证这道“有争议的计算”。这里面需要用比特币的脚本语言,模拟出EVM等特殊虚拟机的功能,消耗的工程量可能会非常巨大,但并不是不可行。

解析B^2新版技术路线图:比特币链下DA与验证层的必要性

参考资料:《极简解读BitVM:如何在BTC链上验证欺诈证明(执行EVM或其他VM的操作码)》

在B^2 Network的技术方案中,排序器产生了新的Batch后,会转发给聚合器以及Prover,后者把Batch的数据验证过程ZK化,生成ZK证明,最终转发给B^2 Hub节点。B^Hub节点是EVM兼容的,通过Solidity合约来验证ZK Proof,这其中涉及的全部计算过程,会被拆分为非常底层的逻辑门电路形态,这些逻辑门电路又会以比特币脚本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,全部提交至吞吐量足够大的第三方DA平台中。

如果人们对这些披露出来的ZK验证痕迹存在疑问,觉得某个小步骤有错误,就可以在比特币链上进行“挑战”,要求比特币节点直接检查这个有问题的步骤,并适当做出惩罚。

解析B^2新版技术路线图:比特币链下DA与验证层的必要性

(B^2 Network的整体结构图,不包含数据采样节点)

那么是谁被惩罚呢?其实是Committer。在B^2 Network的设定中,Committer不但会把前面说的数据hash发布到比特币链上,还要把ZK证明的验证“承诺”发布到比特币主网。通过比特币Taproot的一些设定,你可以随时在比特币链上,对Committer发布的“ZK证明验证承诺”进行质疑和挑战。

这里解释下什么“承诺”(Commitment)。“承诺”的含义在于,某些人声称,某些链下数据是准确无误的,并在链上发布对应的声明,这个声明就是“承诺”,承诺值与特定的链下数据相绑定。在B^2的方案中,如果有人认为Committer发布的ZK验证承诺有问题,就可以进行挑战。

可能有人会问,前面不是提到B^2 Hub在收到Batch后,会直接验证其有效性吗,这里为何又要“多次一举”的验证ZK证明?为什么不直接把验证Batch的过程公开披露,让人们直接挑战,非要引入ZK证明干什么?这其实是为了把计算痕迹压缩的足够小,如果直接把验证Layer2交易、产生状态变更的计算流程,全部以逻辑门电路和比特币脚本的形式公开披露,将会产生极大的数据尺寸。而ZK化之后,可以把数据尺寸极大程度压缩后,再发布出去。

这里大致总结下B^2的工作流程:

  1. B^2的排序器Sequencer负责产生新的Layer2区块,并将多个区块聚合为data batch(数据批次)。data batch会被送给聚合器Aggregator,以及B^Hub网络中的Validator节点。

  2. 聚合器会将data Batch,发送给Prover节点,让后者生成对应的零知识证明。ZK证明随后会被发送给B^2的DA与验证者网络(B^2Hub)。

  3. B^2Hub节点会验证聚合器发来的ZK Proof,能否和Sequencer发过来的Batch相对应。若两者可以对应,则通过验证。通过验证的Batch,其数据hash与存储索引,会被某个指定的B^Hub节点(称为Committer)发送至比特币链上。

  4. B^Hub节点会将其验证ZK Proof的整个计算过程公开披露,将计算过程的Commitment发送到比特币链上,允许任何人对其进行挑战。如果挑战成功,则发布Commitment的B^Hub节点将受到经济惩罚(它在比特币链上的UTXO将被解锁并转移给挑战者)

B^2 Network的这种状态验证方案,一面引入了ZK,一面采用了欺诈证明,实际上属于混合型的状态验证方式。只要链下存在至少1个诚实的节点,在检测出错误后愿意发起挑战,就可以保证B^2 Network的状态转换是没有问题的。

按照西方比特币社区成员的看法,未来比特币主网可能会进行适当的分叉,以支持更多的计算功能,也许在未来,直接在比特币链上验证ZK证明会成为现实,届时将为整个比特币Layer2带来新的范式级变革。而B^2 Hub作为一个通用的DA层与验证层,不但可以作为B^2 Network的专用模块,还可以赋能其他比特币二层,在比特币Layer2的大争之世中,链下功能拓展层必将越来越重要,而B^Hub和BTCKB的涌现,或许才刚刚揭开这些功能拓展层的冰山一角。

币币情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。文章内容仅供参考,不构成投资建议。投资者据此操作,风险自担。

交易平台最新公告查看更多>
成交额排行榜
  • 交易所
  • 币种
排名 交易所 成交额
1 币安网币安网 ¥4,524.20亿
2 欧易OKX欧易OKX ¥1,620.72亿
3 火币全球站火币全球站 ¥155.89亿
4 抹茶抹茶 ¥264.54亿
5 芝麻开门芝麻开门 ¥322.40亿
6 库币库币 ¥120.84亿
7 Coinbase ProCoinbase Pro ¥134.80亿
8 bitFlyerbitFlyer ¥6.92亿
9 BitMEXBitMEX ¥0
10 BitstampBitstamp ¥13.73亿